第22章 突生变故-《汉帝崛起》
第(2/3)页
只有刘宏知道自己此举的真正目的,他不仅是在为计划中的考举探路,也是为了在短期内获得一批可靠的亲信班底。
当然,这种做法还不能成为常例。
不过对刘宏来说,能进行一次就足够了。
要知道他是有着先知眼光的,他甚至可以借此机会,将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大才全部变成天子门生。
而且,只要这次开了口子,有了先例,并获得了成效,以后想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就更容易了。
刘宏的这些谋划,在座的九位大臣难以知晓,他们更多在为天子的转变而欢欣鼓舞——
天子不再像过去那样听信宦官蛊惑,反而开始重用他们这些清流派大臣,虚心纳谏,奋发有为,这不正是他们一直所期盼的圣明之君吗?
有了这种想法,他们与刘宏之间的配合自然是更加默契,连看向刘宏的目光也变得“慈祥”起来。
等所有议题都讨论完毕之后,刘宏让他们重新整理条陈,写成一道长奏疏,然后令九位大臣一一署名,待下次朝议之时,再联名呈奏,形成定议。
这九人都是有着一定声望的清流派名士,他们联名再加上刘宏推动,朝议没有不通过的道理。
确认没有问题之后,九臣收起联名奏疏,向刘宏躬身告退。
这时刘宏却突然问杨赐:“杨师,听闻颍川太守何进近日也拜在了卿的门下,可有此事?”
“回禀陛下,昔日何遂高前来拜访老臣,言说其自学《尚书》却不得其门而入,欲随臣门下弟子一起听讲数日。臣见其心诚,遂同意之,但并未行拜师之礼。”
“何进出身屠家,朕从未听说他学过什么经典,如今年逾四十,却要学《尚书》,真是可笑之极!”刘宏冷哼一声。
“朕还听闻其近来与汝南袁氏来往甚密,难不成还在学《易》?
其身为颍川太守,不用心为政,却屡屡来雒阳上蹿下跳,他是想干什么?
朕看他不是想学经,而是想学窦武!”
刘宏的话让众臣都惊诧万分,可他们只能保持缄默,何进身份特殊,谁都不愿意牵扯进来。
只有杨赐已然有所牵连,无法推脱,想要解释一番。
他刚唤了声“陛下”,就被刘宏打断了。
“朕失言了。杨师请放宽心,朕没有怪罪杨师之思。卿等请回吧,此事就当朕没说过。”
刘宏摆了摆手,示意众臣离开。
九人相互看看,旋即再次默然躬身告退。
但他们心里远不像表现的那么平静——以天子的心智和近些天的表现来看,他绝不会在臣属面前一时失言,说什么话都可能有其所指。
天子可以当作没说过,但他们却不能当作没听过。
其实他们很清楚何进时不时到京都来拜访、结交朝廷重臣的用意。
何进是谁?
宫中何贵人的兄长,当今天子的大舅哥,如今唯一皇子的亲舅舅。
按照大汉朝一向重用外戚的规制,何进将来有极大机会成为朝臣第一人。
可何进身份看似尊贵,却有一个先天的短板,那就是出身低贱,又无经学根基。
大汉朝以经学立国,何进的这个短板对于他的前途是有致命拖累的。
只是其出身已定,现在学经也为时已晚,他只能尽量弥补。
何进学经,更多是一种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
他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拓展人脉,打入士人核心圈,为何贵人和皇子刘辩的上位做铺垫,也为将来他自己的掌权打根基。
而朝臣们也不傻,对于何进这样的重大潜力股,没有送上来却拒之门外的道理。
而且有汉以来,外戚一向是士人的天然盟友,或者说是士人最理想的羽翼和前驱。
朝臣们正是因为懂得这一点,才会在何进拜上门来时选择结下善缘。
他们却没想到年轻的天子也早早地看透了这些,并且似乎对何进此举很是反感。
一句“想学窦武”就可以看出天子的态度,以之前天子对窦武的评价来看,何进将来恐怕难得有什么作为了,甚至能不能善终都很难说,而后宫或许也会有波澜。
“看来与何进这人,得保持点距离才行。”刚刚走出崇德殿的九位大臣几乎同时泛起这样的念头。
这些大臣具体是个什么心思,刘宏不得而知,不过也能猜到一二。
他的确是有意提到何进的,这个原主的大舅哥他是不怎么看得上的,包括那带着野性美却心思狠毒的何贵人,刘宏更是没兴趣去碰。
现在的刘宏可不是原主汉灵帝,喜欢那种带着乡蛮气息的野玫瑰。
当然,这也只是刘宏个人的一点小心思。
第(2/3)页